根情苗言

星期三, 10月 18, 2006

作品賞析:《楚辭‧九章.涉江》

《楚辭‧九章.涉江》------屈原

余幼好此奇服兮,年既老而不衰。帶長鋏之陸離兮,冠切雲之崔嵬。被明月兮佩寶璐。世混濁而莫餘知兮,吾方高馳而不顧。駕青虯兮驂白螭,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。登昆侖兮食玉英,與天地兮同壽,與日月兮同光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,旦余濟乎江湘。乘鄂渚而反顧兮,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皋,邸余車兮方林。乘舲船餘上沅兮,齊吳榜以擊汰。船容與而不進兮,淹回水而疑滯。朝發枉渚兮,夕宿辰陽。苟餘心其端直兮,雖僻遠之何傷。

[ 語釋 ]
我自幼就喜歡這奇偉的服飾啊,年紀老了愛好仍然沒有減退。腰間掛著長長的寶劍啊,頭上戴著高高的切雲帽。身上披掛著珍珠佩戴著美玉。世道混濁沒有人瞭解我啊,我卻高視闊步,置之不理。坐上駕著青龍兩邊配有白龍的車子,我要同重華一道去游仙宮。登上昆侖山啊吃那玉的精英,我要與天地啊同壽,我要和日月啊同樣光明。可悲啊,楚國沒人瞭解我,明早我就要渡過長江和湘水了。在鄂渚登岸,回頭遙望國都,對著秋冬的寒風歎息。讓我的馬慢慢地走上山崗,讓我的車來到方林。坐著船沿著沅水向上游前進啊!船夫們一齊搖槳划船。船緩慢地不肯行進啊,老是停留在迴旋的水流裏。清早我從枉渚起程啊,晚上才歇宿在辰陽。只要我的心正直啊,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遙遠的地方,又有什麼妨害?

[ 解題 ]《涉江》是渡江的意思,是一篇紀行紀實的文章,楚鄉風物,一一如畫。屈原被放逐時,渡長江,過鄂(今湖北武昌),入洞庭,溯沅水(今湖南西部),然後經過枉(今湖南常德南)、辰陽(今湖南辰溪西),到達浦(今湖南西部漵浦縣)。本詩將沿途山水、節候容納於小小篇幅之中,同時又能把作者崇高的志氣和對祖國的思念反映出來。

孤獨流放者的心曲屈原在詩歌開首,透過自己的奇裝異服來突出個性,「帶長之陸離兮,冠切雲之崔」,高冠長劍,寫的是儀容,實際表明自己凜然不受侵犯,堅貞不屈的樣子。

由於朝廷不了解自己的忠心,屈原只好涉江而去。在淒涼的秋冬之風中,屈原再回顧郢都,顯出他的思鄉之情。他自枉陼至辰陽,再抵達四時多雨、風景幽晦的沅西,屈原為江北之人,習慣居於開闊地帶,至此不免有所感懷。何況他是個被讒失志的遷客,觸景生情,更何以堪?

詩歌末段說明屈原獨居山中,不但此身無法安頓,心境也難覓安頓之處。他眼見國家衰敗,朝中小人斷不能容己,即使如此,屈原也不甘心隨波逐流,斷然說道:「余將董道而不豫兮,固將重昏而終身!」不待讀《涉江》全文,只此小小結構,靜中思之,也足以令人悲從中來。

[ 內容及寫作背景 ]
《涉江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:屈原擅長外交辭令,但楚懷王聽信小人的讒言,對屈原不重用,及後楚襄王繼位,襄王比懷王更昏庸,將屈原貶官,流放外地僻遠的荒涼之地,屈原在往被貶至的地方,在長途跋涉的途中,荒涼僻遠的孤山上,作下此詩。第一段寫屈原高潔、堅貞的志行。屈原以好奇服,突出自己鮮明的形象。與舜帝同遊「瑤之圃」,現自己渴望遇到明君聖帝。登上崑崙山,食美玉的精華,表示自己不從俗。

準備者:譚穎雯

標籤:

3 Comments:

At 4:34 下午, Anonymous 匿名 said...

"世混濁而莫餘知兮" 有錯字

 
At 4:37 下午, Anonymous 匿名 said...

其實"重華"在翻譯時可以直翻"舜"...

 
At 4:49 下午, Anonymous Laura Chen said...

您好:

老師您對教學的用心委實令人欽佩。方才想回味一下楚辭,偶然發現這個部落格。若有冒昧之處留言請自便。

 

發佈留言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