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情苗言

星期一, 10月 23, 2006

作品賞析:《橘 頌》屈原

《橘 頌》屈原

后皇嘉樹,橘徠服兮。受命不遷,生南國兮。深固難徙,更壹志兮。綠葉素榮,紛其可喜兮。曾枝剡棘,圓果摶兮。青黃雜糅,文章爛兮。精色內白,類任道兮。紛緼宜修,姱而不醜兮。嗟爾幼志,有以異兮。獨立不遷,豈不可喜兮?深固難徙,廓其無求兮。蘇世獨立,橫而不流兮。閉心自慎,終不失過兮。秉德無私,參天地兮。願歲並謝,與長友兮。淑離不淫,梗其有理兮。年歲雖少,可師長兮。行比伯夷,置以爲像兮。

注釋:
1后:后土,古人稱大地為后土。皇:皇天。徠:同“來”。
2受命:指天然賦予的性質。不遷:指不能從南國移植他鄉。
3深固:根深柢固。壹志:志向專一。
4素榮:白花。紛其猶言紛飛,欣喜貌。
5曾:層。剡:音掩,銳利。搏:音團,楚方言,圓。
6糅:音柔,混雜。文章:文彩。
7精:音欠,赤黃色。類:似。
8紛縕:形容枝葉繁茂。脩:修,美。姱:美好。不醜:沒有同類。
9不遷:謂志趣不變。
10廊其:廣大空闊貌。
11蘇:死而復生。橫:不順,謂不受世俗影響。
12不終:猶言至死不渝。
13秉:持。
14歲:歲月。謝:辭去。長友:指與橘樹永遠為友。
15俶離:鮮明灼爍貌。淫:亂,過份。梗其:梗然,堅挺的樣子。
16師長:動詞,當做榜樣的意思。
17行:品性。伯夷:古人名。

感想:
眾所周知,《楚辭》是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詩歌作品。這些作品除了貫徹《楚辭》一向的寫作風格——「皆書楚語、作楚聲、紀楚地、名楚物」以外,當中絕大部份都流露著詩人心中那一份宏大、遠大的政治抱負,對於國土的熱愛,對於國君的那份忠心耿耿……在課堂上,我們巳經閱畢屈原其中一篇作品《國殤》,並且「深切」的體會到戰爭的殘酷,楚軍壯烈犧牲的悲劇意味以及其以國為本,視死於歸的精神……可是,畢閱《橘頌》一文後,我卻發覺這一篇作品的內容,意味卻是截然不同的、別有風味的。在句式方面,它同樣以四言句為主,並運用隔句押韻,雙聲;此外它亦同樣富有地方色彩,描述楚地的特產。可是,字裡行間,此作卻流露出作者屈原對於高尚品格的定義、喜愛,流露出其不喜歡隨波逐流的作風、性格,流露出其對橘樹的偑服,讚美……

《橘 頌》一文表面上是歌頌橘樹,但是,實際上,屈原是運用了「比」,「與」的寫作手法。正所謂「比者,以彼物比此物。」,「興產宰先言他物,以引起所詠之辭。」其實,作者是透過描寫橘樹「志向專一」,「不受世俗影響」的特點來比喻其高尚的品格。的而且確,橘樹是合乎了高尚品格所具有的條件。其一,它根深柢固難徙,一心扎根於故土,生不能遷徙。這表現出屈原那份對忠誠永不磨減,永不移情於別國;其二,「色內白,類可任兮」,橘樹色彩斑斕,黃的顏色、純潔的內瓤,類似可委以重任的人。這間接指出屈原能夠擔君主指派的任務;其三,「蘇世獨立,橫而不流兮」,這表現出屈原那不喜歡隨波逐流的作風;其四,「閉心自慎,不終失過兮」,這無庸置疑表達出屈原那份至死不渝的堅持……這一切一切,屈原都視之為學習的目標、榜樣……

綜觀《橘 頌》全文,詩中所寫的全都是屈原所「擁有」的,「追求」的。可是,屈原是否能夠貫徹始終,熱愛祖國?無庸置疑,屈原在寫這一篇作品的時侯,他一定對仕途感到希望,對政治抱負滿懷熱誠。同時,他亦希望自己能夠以橘樹為榜樣,為國為民,視死於歸。可是,隨着時間流逝,朝廷變化,國家腐敗,屈原被貶,他的「堅」,「信」已經付諸東流,一去不反。他對楚王,楚國感到失望。這也是他最後選擇投河自盡的原因。顯然,他的理想巳經隨着楚國的沒落而幻滅!他心中的橘樹已經成為他過去的回想!

俯心自問,作為人類的一份子,我們是否能夠擁有橘樹其中一項優點?難道,實現理想真的是那麼因難?請大家細嚼《橘 頌》的一字一句,欣賞一下屈原那妙筆之下的文句……感受一下屈原本來的那一份熱誠、期待、雄心壯志……

準備者:中四乙(3) 陳家敏

標籤:

0 Comments:

發佈留言

<< Home